我院新闻
亚游九游会当你老了何以解忧?丨康养景观设计案例
发布时间:2024-01-19

  亚游九游会根据2020年中国人口报告显示,中国人口的老龄化程度正在急速加深。当前中国老龄化特征表现为低龄、空巢及高龄失能老人比例较高。

  老年人在视觉、听觉、触觉、行动和信息处理等能力上均有所退化。和年轻人比起来,他们很多无法看清近处的事物;他们的听力下降,很难靠声音辨别方向或人;他们更加怕冷,难以分辨事物的触感;他们渐渐佝偻,走路更慢,平衡能力更差,活动空间范围更小;他们记忆减退,处理信息的速度变慢……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为老人做的设计,是特殊的设计,是需要花心思的设计,是有温度的设计,也是触及我们未来的设计。今天和大家分享四个康养景观设计案例。

  该项目位于德国耶拿内城以南约5公里的东萨尔坡,占地面积约14.8公顷。鉴于医院的特殊性,无障碍化设计以及生态景观设计是该项目的亮点。疗养区不仅设计有雨水循环利用系统,还恢复及补种了生态植被。无障碍步行道将引导使用者穿梭进大自然。

  原场地的雨水利用率偏低。为解决这个问题,设计团队采取了两种雨水回收和蒸发方案。场地北侧的雨水蓄留池可接收花园及斜坡草地的径流。该水池将作为雨水管理中的缓冲区,留存及沉淀过滤后的雨水。干旱时期可汲取池中雨水进行灌溉,完成雨水的循环利用。

  屋顶绿化有效缓解了场地雨水径流压力。前广场的水带收集建筑屋顶雨水及空调冷凝水,并与花园区的雨水蓄流池相连,整合成为一个功能完整的雨水管理系统。

  依据生态价值计算规则,疗养区恢复及补种了生态植被。无障碍步行道舒适而暖心。

  该项目位于贵州省盘州市,规划建设144亩。由于项目选址远离城市核心版块,并且周边城市功能配套不足,原场地仅是作为停车使用的水泥硬质广场。广场平坦,呈长方形。从市政道路至广场仅间隔一条人行道,喧嚣纷扰以及尾气扬尘占据着场地。通过景观自然造物的设计手法,让场地具有开放性、活跃性、生态性、康养性,将自然而生的场景归还场地。

  通过景观自然造物的设计手法,让场地具有开放性、活跃性、生态性、康养性,将自然而生的场景归还场地。在满足不同人群使用功能的同时,注重绿地康复功能并局部引入了园艺疗法,将疗养、沉思、康复、活动等特征遍布在这个新的空间。

  通过延伸、重叠、往复的设计手法,梳理水景、景墙、绿岛、密林与市政道路的关系

  结合弧形线性设计的绿岛及密林,既能有效的隔离市政道路的扬尘噪音,又能为人行小径撑起上层空间营造舒适的林下环境。涌泉流水、花桥夹道、乔木成林让原本平坦空旷的场地变得丰富多元,在提升空间趣味性的同时,加强了人与场地参与的友好度,为那些患者和家属以及医护工作者们提供一个户外的休闲空间。

  中心互动水景作为其主要的景观节点,被设计在一个安全、欢迎公众的环境中,满足人流、互动和康养治疗的需求。周边的弧形花池长凳,为来往的人群提供休憩停留点,其柔和的曲线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并鼓励相互之间的对话。

  设计技术支持:贵州迈德景观设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简称Mind Studio)

  设计团队:杨丰梦、杨娅、王羽、田涵涵、邓廷欢、刘馨、黎聪、陈敏、陈华英、袁登波

  该项目主张将老年社区从郊区搬到城市,是一处高品质塔楼养老社区,获得了2020年ASLA北加州分会荣誉优异奖。项目位于日本神户,坐落于一条嘈杂的高架桥和一条安静的林荫大道之间,试图通过充满活力的居住、文化和公共机构来发展区域,取代原有的重工业,以此作为关西地区复苏的转折。

  项目的总体景观设计沿了用传统的景观理论 “因地制宜”和“以小见大”——融合城市、山脉、与海洋的地域特色,并利用当地的丰富的资源,在小尺度的场地里再现当地的辽阔的自然景观。

  在场地内,一系列相互连接的花园庭院:入口庭院、南花园、中庭主花园和屋顶花园,相互连接并延伸到建筑,通过自然构建体验,促进室内外的交流和对话。

  入口庭院:沿着石头铺装的车道进入地块的西侧,确保南边林荫大道连续的景观不被打断。宽敞的入口天篷部分,由大量的石头和常绿植物组成,以营造高雅又谦逊的到达体验。

  南花园:入口庭院旁的南花园利用墙壁和树篱亚游九游会,为室内的活动大厅、俱乐部房间、茶室和教堂提供了日式移门形态的景观,并且为养老院与繁忙的林荫大道之间形成了绿色缓冲。

  中庭主花园:这个花园的路径是由有趣的曲线和平行的直线几何交叉组成的,让人回想起南花园景观的日式移门形态。

  出于安全和维护的考虑,这些小路都是平坦的并与室内无缝相连,这也是整个适老景观设计的考量之一。

  周围的建筑就像坐落在水面上,树木的密度有效地遮挡了后面的建筑立面,为围绕着庭院的的各个功能活动区域提供怡人的景色。

  水从多层次的池塘和远处的小溪缓缓流向访客,微微倾斜的日本枫树像是在与访客打招呼,将它的枝叶伸向绿意盎然的小径,同时也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洒下了斑驳的树影。

  中庭花园的另一边,一个柔和的小瀑布被雕塑般的白色“岛屿”分割开来,与南花园的两个白色现代雕塑互相呼应,后面探出的白色看台就像浮在水面上的“码头”。

  屋顶花园遍布于高层塔楼和低层护理大楼的各个空间,提供了更多可用的开放空间,并提供雨水管理和城市热岛缓解。各种各样的小屋顶花园丰富了整体景观,为建筑上层的其他公共空间提供了景观视野。

  项目通过开发立体停车库来代替地面停车场和地下停车场,使地面景观区域达到最大化。同时把建筑的体块尽量往场地边界挪动,在场地条件十分限制的情况下,为项目打造了一个 1600平方米的中心庭院,既提供了一个可供住户们散步、休憩、互动的空间,也降低了周边环境对场地的负面影响。

  地块西南角的山形屋顶建筑包含了大堂和活动中心,将塔楼和位于地块东边的五层高的护理楼连接起来。设计师们通过运用建筑体块和景观元素,为护理楼提供了更高的隐私屏障。

  为了提供更便捷的交通流线,设置了贯穿地块的室内连廊,它围绕着中庭花园,将项目中丰富的活动空间以及公寓楼连接起来,同时透过通透的落地窗,让住户们在不同的气候环境下,都能感受到室外生机勃勃的庭院景色。

  纵观整个项目,不难发现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和室内设计的无间合作,通过室外景观的延续性,为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创造“宁静的港湾”——一个安静、舒适、优美而祥和的场所。无论身处项目中的任何一处,映入眼帘总是茂密、宁静的花园景致。

  该项目是一座位于老年公寓上的屋顶花园,供公寓中的住户使用。设计根据老年人不同的公共生活需求设置了不同的功能,包括广场、跑道、种植池、带遮阳棚的座椅等,老人无论腿脚灵活,还是需要借助轮椅代步,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活动场地,参与到户外公共生活之中,呼吸新鲜空气,与更多人交流。

  为了让老年群体可以通过园艺疗养身心,设计团队仔细研究了种植池的尺寸,保证无论是站着的老人还是坐轮椅的老人都能在种植池上自如的操作。种植池底部距离地面0.65m,让轮椅老人双腿刚好放入种植池底部空间;不仅如此,还为了让坐轮椅的老人同时在种植池两侧展开园艺活动,促进老年人的交流,设计团队特意加宽了种植池的宽度。

  场地中还设置了立体种植池,多层次的种植台设计,期望能激发坐轮椅的老人活动的能力。研究数据得出,老年人手臂水平抬高的高度约为1.20~1.40m(男性老年人约为1.40m,女性老年人约为1.28m)。双层花池高度为1.20m,有意鼓励坐轮椅的老人站起观看或抬手触摸,因此达到锻炼肢体的目的。

  由于老年人对色彩的需求比较强,会特别喜欢比较鲜艳的颜色。因此,设计团队期望阳光透过彩虹廊架能够形成斑斓的彩虹色,引导老年人对空间色彩的感知,从而激发运动的兴趣与活力。

  场地将所有台阶改造为坡道,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将坡道做到坡度小于1:12,方便老年人通行。

  全场采用地双层扶手设计,上层扶手高度为0.90m,适用站立的长者;下层扶手高度为0.75m,照顾到了坐轮椅的长者。

  通过景观,给予特殊群体友善与疗愈,让人们感受到欣喜与温暖,这也是景观设计师的价值所在。康养型景观让人们在空间內得以疗养、沉思、康复、活动,是善意而温暖的设计。众所周知,老龄化是医疗进步的现代社会难以避免的趋势。老年人作为一个数量不断增长的群体,对城市空间与公共生活诉求的声音将越来越大。每个人都会老去,因而康养景观设计既是适老性设计,也是面向未来的设计。

[返回上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