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信息
亚游九游会开放环保设施推进共建共享
发布时间:2024-01-14

  亚游九游会环境教育基地,或称环境学习中心,是指拥有环境教育特色资源的场所,通过专业人员的解说与教育活动,使公众在环境中学习,并养成对环境负责任的行为。环保设施就是一种重要的环境教育基地类型。迄今为止,公布了三批共1239家面向公众开放的环保设施,包括环境监测、城市污水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危险废物和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等四大类别。

  环保设施开放虽然是面向全体公众,但调查显示,参访人数最多的是青少年学生。青少年是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性力量,因此,从环境与生态文明教育的视角审视设施开放工作十分必要。

  环境心理学认为,个体行为与周围环境存在相互影响,并将这一过程称之为信息交换。其中,感觉为输入过程,即从环境中提取和接收相关信息;知觉为输出过程,即对环境的识别和理解;行为为输出后过程,即对行为的选择和行动。

  学校的课堂教育往往依赖传统书本和标准化测试,缺乏将概念化的知识学习与当地实际相结合。青少年学生以概念学习为基础,亲身参访环保设施,观看设施的运作,聆听讲解员的解说,感知设施环境中的氛围,并通过各种媒介开展互动。如此充分的现场体验不仅可以直接学习到许多鲜活的环境科学知识,还可以巩固课堂学习中已经了解的概念知识,进而内化为行动知识和自我觉知,促进环境友好行为的意愿。可以说,环保设施开放工作很好地契合了环境心理学和环境教育学的理论框架,是环境教育在当前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积极探索。

  环保设施开放有助于增强青少年的环境保护意识,从内心深处激发环境友好的情感和负责任的环境态度。设施开放提供了让青少年走进当地环保设施的机会,让他们感知并体验环保设施的运作以及当地环境治理的过程和成效。在此过程中和参访学习后,逐渐建立内在意识与外在环境的关联,有利于培养积极的、环境友好的情感,产生保护当地环境的责任感。

  比如,通过参访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学生可以了解个体活动如何影响当地的水生态环境系统;直观理解水从哪里来,被人们日常利用后,最终流向哪里;通过讲解员讲解,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

  可以说,设施开放工作不仅直接为学生提供了情境认知学习和情感培养的场所,而且还可能通过参访后的交流和分享,使得学生将学习成果和情感体验传递给学校其他同伴和家人,从而实现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这有利于加强公众与当地生态环境部门的沟通和相互理解,最终达到构筑环境保护公众参与、营造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的目的。

  环保设施开放即将实现2020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全覆盖”,这些丰富且便利的资源,为学校老师开展环境与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优质的教学素材,还将有效服务于近年来不断发展壮大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比如,通过实地探究法,以问题为导向选择一个当地突出的环境问题,走进环保设施开放单位,探究环境问题的形成机理和解决方案,以此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系统性思维能力。

  环保设施开放是一项探索性、开创性的工作。据观察,目前大部分设施开放还停留在简单的参访和听取讲解。笔者建议,细分参访人群,根据不同的受众,确立差异化学习目标和系统化课程方案。同时,加强参访后的效果评估,以便实现设施开放工作教育功能的精进和良性循环。比如,对于青少年学生群体,可以通过环保设施专业技术人员和当地教师共同开发的活动课程,打通正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的隔阂,使得两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对于成年公众而言,设施开放既可以作为学校教育的延伸,也是环境教育作为终生教育的体现。

  环保设施开放工作是新时期环境与生态文明教育的开拓性努力。那么,如何将设施开放工作可持续地开展下去?笔者建议,将环保设施开放工作与环境教育基地建设工作有机结合,建立全国环境教育基地网络,并在前期设施开放工作自上而下的工作机制下,积极推动双轨制,实现多元共治理念下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新格局。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坚持以习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亚游九游会。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返回上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