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信息
亚游九游会加快补齐黄河流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短板
发布时间:2023-11-21

  亚游九游会作者:张丛林(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康文健(河北工程大学);乔海娟(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黄河流域源区(以下简称“河源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主要涉及青海、四川、甘肃等省份,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也是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还是青藏高原、黄河流域乃至全国的重要生态屏障。虽然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较好,但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短板突出,如不尽快加以补齐,很可能成为河源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因素。

  当前,河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一是污水收集与处理设施短板突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往往因管网不配套、进水浓度偏低等原因运行不正常,特别是在冬季难以发挥作用;大量建制镇无污水处理设施,城镇污水收集管网尤其是“毛细血管”短板突出,污水收集覆盖率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农村聚居点以旱厕为主,散排、直排问题比较突出。二是垃圾处理设施欠账较多。已建生活垃圾填埋场库容不足,部分堆存超高,受地形及生态环境限制,另行选址新建大型填埋场比较困难;偏远农区、牧区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含转运体系)还未实现全覆盖,乡镇、农村采用简易填埋、焚烧方式处理生活垃圾较为普遍,无有效防渗、防雨及烟气处理设施,非正规垃圾处置点众多,成为土壤、地下水及大气环境隐患。

  加快补齐河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短板,有利于夯实河源区绿色发展的硬件基础,有利于释放河源区绿色有效需求,有利于提升人民幸福感、获得感,是推进河源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新形势下,推进河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应从污水治理与垃圾治理、城镇与乡村、存量与增量三个方面进行统筹亚游九游会。

  一方面,加快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首先要科学确定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规模与工艺,因地制宜推进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重点强化治污能力增加、排放标准提升和冬季运行处理改造,尤其注重优先选用适用于河源区高海拔地区高寒缺氧气候的污水处理工艺和处理模式。其次要完善城镇生活污水收集系统,统筹管网改造、市政道路建设,不断完善城区、县城城中村、老旧小区、城乡结合部及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污水管网配套建设。再者要推动污水管网排查,开展老旧破损管网诊断修复更新,推进管网混接错接漏接改造,因地制宜推进合流制溢流净化设施建设,降低合流制管网溢流污染,有效填补管网空白区,并且保障污水进水水量、浓度稳定。此外,对新建居住社区也应同步规划建设生活污水收集管网,推动支线管网和出户管的连接建设。同时,建制镇设施建设应按需而定、量力而行,避免出现能力过剩、负荷过低和运维难以持续的现象。

  另一方面,“分级分季”处理农牧区生活污水。针对农牧区生活污水季节性、浓度低、产量少的特点,将位于城镇周边、具备纳管条件的村庄纳入城镇管网集中处理;在沿河聚居点建设无动力、微动力小型污水处理设施集中处理。偏远村庄采用“卫生旱厕”“化粪池”收集处理生活污水后,定期利用吸粪车转运并加以资源化利用。在集中处理设施末端增设生态处理系统,冬季采用简化生态处理工艺,有效解决冬季进水浓度低、运行处理成本高、绩效差的问题。

  一是推进无害化设施建设。对新建成的生活垃圾处理场进行无害化运行,加快生活垃圾及餐厨垃圾处理项目建设,并加强对无害化设施各运行环节的监管,确保设施安全稳定达标运行。

  二是加大存量垃圾治理力度。巩固已完成整治的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治理成果,有序开展简易填埋场和拟封场填埋场规范化整治和改造,对服役期满或即将饱和的老填埋场(焚烧厂)进行规范封场和生态恢复。此外还可按照适度超前原则,探索开展小型生活垃圾焚烧设施试点,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建设,积极采用节能低碳的工艺和装备,同步明确飞灰安全处置途径,鼓励跨区域统筹建设焚烧处理设施和飞灰协同处置设施。积极采用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就地或就近建设焚烧炉渣资源化利用设施,经评估暂不具备焚烧设施建设条件的,可适度规划建设符合标准的兜底保障填埋设施,新建或改造填埋场渗滤液处理设施,确保达标排放。

  三是完善收储运处理体系。统筹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网点和废旧物资回收网点“两网融合”,加强县城老旧转运站升级改造和乡镇垃圾中转设施建设,地级及以上城市、具备条件的县级城市和县城统筹规划建设分拣处理中心,按照“适当集中、区域共享”原则,由县统一规划、分类分片建设符合环保要求的、以垃圾资源化处理利用模式为主的无害化处理设施。

  四是因地制宜处置农牧区生活垃圾。综合考虑人口密度、道路状况和运输距离,距离县城较近的村庄采用“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运、县处理”的城乡一体化模式集中处置;距离县城较远但运输条件较好的村庄,建设片区生活垃圾末端处理设施,采用“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片区处理”的模式集中处置;其他偏远村庄以“户分类、村收集、村转运、就近就地处理”的模式,采用源头分类收集、强化回收、热解减量与就地卫生填埋相结合的处置方式,有效解决河源区地广人稀导致的生活垃圾处置难问题。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坚持以习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返回上级]